写文章如何更“接地气”?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190次 时间:2022-03-14
zhao.city
来源标题:写文章如何更“接地气”?
怎样做好学术研究?我自己体会:首先一定要有自觉而明确的问题意识,肯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学科层面的批判思考,才能进入学术前沿,领悟时代精神。如果“前沿”是指生活实践、历史发展的前沿,不是个人或学派自己的话语前沿,那么写文章就应该越“接地气”越好。要接地气,需要在两个关系上找好感觉:
一个叫“说事与做事”的关系。比如,我是搞哲学的,那么认真“做哲学”,担当科研和教学任务等,就叫“做事”;如果我去评论足球比赛、卫生防疫、市场管理、股票行情等,则叫“说事”。“说事”和“做事”之间,表面上属于理论与实践、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关系,而实际上主要是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如何,是“自家人”式的互动,还是“仇人”间的对立?如果“说事的人”和“做事的人”之间根本立场、利益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那么“说”的和“做”的就可以良性互动起来;相反,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注定成为对抗。
古代有一则故事:皇帝委某大臣以重任,让其去做某事。不久皇帝收到了很多批评和指控这个大臣的奏折。皇帝看了以后,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就把这些意见转告给这位大臣,并写了两句话:“议事容易任事难,任劳须是任得怨”。撇开君臣关系那一套我们不考虑,我觉得这两句话对于协调说事与做事的关系来说,是很有启发的。这就是,在立场和根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要让说事和做事成为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挑剔、互相排斥的关系。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当我做事的时候,要敢于担当,同时也要听得见别人的不同声音,任劳任怨;当我说事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做事的人,关注做事人的条件和可能,尊重他的意愿和努力,使“议事”成为一种合作式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指令或指责。但有的时候把握不好分寸,说事的看不起做事的,人家无论怎么做你都看不顺眼;做事的看不起说事的,觉得你是天天“站着说话不腰疼”。于是合作关系就变成了对立关系。这样“接地气”就很难了。
还有一个,可以比作“上菜”与“备料”的关系。我们讲课、写文章、出成果,等于是“上菜”。要想把自己的菜做好,前面的备料和加工过程,当然是真水平、硬功夫所在。所以要认真负责,备料越充分越好,加工越精细越好,每一环节都草率不得。但是如果人家是来吃菜的,不是来学习或检查做菜的,那么你上菜的时候,就不必把备料清单和炒菜技术也端上去。不必炫耀自己的备料,写文章不必过多交代我读过多少书,我都看过谁谁,从谁那看了什么,等等,用很多高大上的专业名称镇住读者。我们只需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就行。这是理解和尊重对象,理解和尊重大众,理解和尊重实践的表现。就像电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其中仅仅关于线路(串联、并联等)的知识就很复杂了。但是搞清楚其中的复杂关系,是电学和电工自己的事。他们提供给最终用电者的,往往只是简化成一个“开关”。
《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的学问是“世事洞明”,但你的文章也要“人情练达”。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学术成果为生活实践服务,就要考虑并适合生活实践者的需要和能力。如果不看对象,摆出一副传道授业的面孔,只把别人当作“启蒙”对象,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大众,抛出的只是自我欣赏的套话大话,拉开架式炫耀自己,那么就把自己架得悬空,不接地气了。我们从学者做学问的角度,对自己不但要有高标准、严要求,也要有自我批判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独立担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这才是一种更接地气的状态。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怎样做好学术研究?我自己体会:首先一定要有自觉而明确的问题意识,肯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学科层面的批判思考,才能进入学术前沿,领悟时代精神。如果“前沿”是指生活实践、历史发展的前沿,不是个人或学派自己的话语前沿,那么写文章就应该越“接地气”越好。要接地气,需要在两个关系上找好感觉:
一个叫“说事与做事”的关系。比如,我是搞哲学的,那么认真“做哲学”,担当科研和教学任务等,就叫“做事”;如果我去评论足球比赛、卫生防疫、市场管理、股票行情等,则叫“说事”。“说事”和“做事”之间,表面上属于理论与实践、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关系,而实际上主要是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如何,是“自家人”式的互动,还是“仇人”间的对立?如果“说事的人”和“做事的人”之间根本立场、利益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那么“说”的和“做”的就可以良性互动起来;相反,如果是后者,那么就注定成为对抗。
古代有一则故事:皇帝委某大臣以重任,让其去做某事。不久皇帝收到了很多批评和指控这个大臣的奏折。皇帝看了以后,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就把这些意见转告给这位大臣,并写了两句话:“议事容易任事难,任劳须是任得怨”。撇开君臣关系那一套我们不考虑,我觉得这两句话对于协调说事与做事的关系来说,是很有启发的。这就是,在立场和根本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要让说事和做事成为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挑剔、互相排斥的关系。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当我做事的时候,要敢于担当,同时也要听得见别人的不同声音,任劳任怨;当我说事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做事的人,关注做事人的条件和可能,尊重他的意愿和努力,使“议事”成为一种合作式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指令或指责。但有的时候把握不好分寸,说事的看不起做事的,人家无论怎么做你都看不顺眼;做事的看不起说事的,觉得你是天天“站着说话不腰疼”。于是合作关系就变成了对立关系。这样“接地气”就很难了。
还有一个,可以比作“上菜”与“备料”的关系。我们讲课、写文章、出成果,等于是“上菜”。要想把自己的菜做好,前面的备料和加工过程,当然是真水平、硬功夫所在。所以要认真负责,备料越充分越好,加工越精细越好,每一环节都草率不得。但是如果人家是来吃菜的,不是来学习或检查做菜的,那么你上菜的时候,就不必把备料清单和炒菜技术也端上去。不必炫耀自己的备料,写文章不必过多交代我读过多少书,我都看过谁谁,从谁那看了什么,等等,用很多高大上的专业名称镇住读者。我们只需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就行。这是理解和尊重对象,理解和尊重大众,理解和尊重实践的表现。就像电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其中仅仅关于线路(串联、并联等)的知识就很复杂了。但是搞清楚其中的复杂关系,是电学和电工自己的事。他们提供给最终用电者的,往往只是简化成一个“开关”。
《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的学问是“世事洞明”,但你的文章也要“人情练达”。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学术成果为生活实践服务,就要考虑并适合生活实践者的需要和能力。如果不看对象,摆出一副传道授业的面孔,只把别人当作“启蒙”对象,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大众,抛出的只是自我欣赏的套话大话,拉开架式炫耀自己,那么就把自己架得悬空,不接地气了。我们从学者做学问的角度,对自己不但要有高标准、严要求,也要有自我批判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独立担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这才是一种更接地气的状态。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 上一篇: 欧洲将如何“补气”?
- 下一篇: 纵容歧视就是纵容职场的“恶”
最新资讯发布时间
- 2024-03-04普通家庭怀孕到一岁的花费 得需5万出头
- 2024-03-04微观两会 建议全面取消基层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
- 2024-03-041天内9家车企宣布降价
- 2024-03-04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 2024-02-29长期负债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你有负债吗?
- 2024-02-294种食物是升糖大户尽量少吃 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战
- 2024-02-29当老师是县城女孩最好的出路吗
- 2024-02-29李亚鹏全网悬赏直播哭穷视频...
- 2024-02-28富贵包是不是夺命包#真相到底是什么?
- 2024-02-28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故意传播艾滋是犯罪
热门资讯发布时间
- 2021-12-27希壤app官方版下载vr.baidu.com/...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实施条件?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征收方法?
- 2021-10-26放弃遗产公证需要什么材料?
- 2021-10-26有多个继承人股权怎么继承?
- 2021-10-26公司股份怎样进行继承?
- 2021-10-26合伙人资格可以继承吗
- 2021-10-26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如何办理?
- 2021-09-28非婚生子女对生父母的遗产有继承权吗?
- 2021-09-28继子是否有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