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 科学防治确保儿童健康
来源:中国医药报 浏览:81次 时间:2023-05-12
zhao.city
来源:中国医药报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1~2岁幼儿群体发病率最高。每年自3月下旬开始,手足口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4~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
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共有100多个血清型别,根据其基因特性分为A、B、C、D四个组。
我国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引起我国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主要以A组和B组肠道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最为常见,EV-A71是引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
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肠道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
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等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居家治疗注意事项
1、健康监护。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如出现持续高烧(体温38.5℃以上超过3天)、神经系统异常(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易惊、烦躁或肢体颤抖抽搐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2、居家消毒。每天清洁患儿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待消毒液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3、严格隔离。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与其共同居住的其他儿童也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2015年底,我国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疫苗)上市,EV71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对于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EV71疫苗。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不同肠道病毒间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只能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相关疾病,不能预防CV-A16、CV-A6和CV-A10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因此,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EV-A71之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但发生重症风险降低。
日常预防手足口病方法
1、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儿童在接触公共物品、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和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都应及时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2、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等)、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4、注重饮食卫生。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避免让孩子饮用生水、食用生冷食物。
5、减少聚集。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托幼机构防控要点
1、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和缺课追踪,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患儿,要及时就医并隔离管理。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2、重视环境和物品的清洁和消毒。对教室、公共区域定期进行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接触频繁部位定期消毒;保持厕所卫生,每日进行消毒;定期对儿童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个人生活用品进行清洗消毒。
3、开展疾病预防宣传教育。采用儿歌、动画、做游戏等儿童易接受的方式,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时正确洗手,不和他人混用毛巾、水杯等良好卫生习惯。
4、发现疫情及时报告。托幼机构发现短期内病例增多时,应及时报告疾控机构,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延伸阅读
警惕手足口病“同胞兄弟”——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常被看作是手足口病的“同胞兄弟”,因为二者症状有些相像,而且都属于自限性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以急性发热和咽部疱疹为特征的疾病,大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疱疹病毒、EV病毒引起,传染性比较强,传染途径与手足口病相同。
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一般是2~4天,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口水、食欲不振、呕吐甚至抽搐等。检查时可以看到患儿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毫米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这些疱疹会在出现1~2天后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整个病程在1周左右。
绝大部分的疱疹性咽峡炎愈后较好,如果出现同手足口病一样的表现,提示可能有并发症。病情较重的话,则需要马上就医并且住院观察。
在护理患儿时,首先要保证其充分休息和睡眠。休息对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以及恢复体力非常重要。其次如果患儿持续高热或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可口服退热药。最后要合理安排患儿饮食,包括摄入足够量的水分,多食用清淡、柔软、有营养的食物等。如果患儿因为口腔疼痛拒绝进食,可以尝试食用冰淇淋,在起到一定止痛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补充热量。如果患儿由于口腔过于疼痛,拒绝进食任何食物和水,并出现尿少、唇干、烦躁不安等脱水表现,就需要及时送医治疗。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1~2岁幼儿群体发病率最高。每年自3月下旬开始,手足口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4~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
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共有100多个血清型别,根据其基因特性分为A、B、C、D四个组。
我国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引起我国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主要以A组和B组肠道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最为常见,EV-A71是引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
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
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肠道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
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等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居家治疗注意事项
1、健康监护。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如出现持续高烧(体温38.5℃以上超过3天)、神经系统异常(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易惊、烦躁或肢体颤抖抽搐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2、居家消毒。每天清洁患儿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待消毒液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3、严格隔离。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与其共同居住的其他儿童也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2015年底,我国自主研发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简称EV71疫苗)上市,EV71疫苗对接种者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对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对于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EV71疫苗。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种,不同肠道病毒间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只能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相关疾病,不能预防CV-A16、CV-A6和CV-A10等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因此,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EV-A71之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但发生重症风险降低。
日常预防手足口病方法
1、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儿童在接触公共物品、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和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都应及时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2、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等)、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4、注重饮食卫生。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避免让孩子饮用生水、食用生冷食物。
5、减少聚集。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接种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托幼机构防控要点
1、及时发现和规范管理病例。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和缺课追踪,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患儿,要及时就医并隔离管理。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2、重视环境和物品的清洁和消毒。对教室、公共区域定期进行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钮、电梯按钮、上下床扶手等接触频繁部位定期消毒;保持厕所卫生,每日进行消毒;定期对儿童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个人生活用品进行清洗消毒。
3、开展疾病预防宣传教育。采用儿歌、动画、做游戏等儿童易接受的方式,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时正确洗手,不和他人混用毛巾、水杯等良好卫生习惯。
4、发现疫情及时报告。托幼机构发现短期内病例增多时,应及时报告疾控机构,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延伸阅读
警惕手足口病“同胞兄弟”——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常被看作是手足口病的“同胞兄弟”,因为二者症状有些相像,而且都属于自限性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以急性发热和咽部疱疹为特征的疾病,大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疱疹病毒、EV病毒引起,传染性比较强,传染途径与手足口病相同。
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一般是2~4天,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口水、食欲不振、呕吐甚至抽搐等。检查时可以看到患儿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毫米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这些疱疹会在出现1~2天后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整个病程在1周左右。
绝大部分的疱疹性咽峡炎愈后较好,如果出现同手足口病一样的表现,提示可能有并发症。病情较重的话,则需要马上就医并且住院观察。
在护理患儿时,首先要保证其充分休息和睡眠。休息对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以及恢复体力非常重要。其次如果患儿持续高热或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可口服退热药。最后要合理安排患儿饮食,包括摄入足够量的水分,多食用清淡、柔软、有营养的食物等。如果患儿因为口腔疼痛拒绝进食,可以尝试食用冰淇淋,在起到一定止痛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补充热量。如果患儿由于口腔过于疼痛,拒绝进食任何食物和水,并出现尿少、唇干、烦躁不安等脱水表现,就需要及时送医治疗。
- 上一篇: 国际旅行如何捡漏买到便宜机票
- 下一篇: 戚薇生二胎前差点摔倒被陈小春扶住了
最新资讯发布时间
- 2024-03-04普通家庭怀孕到一岁的花费 得需5万出头
- 2024-03-04微观两会 建议全面取消基层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
- 2024-03-041天内9家车企宣布降价
- 2024-03-04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 2024-02-29长期负债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你有负债吗?
- 2024-02-294种食物是升糖大户尽量少吃 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战
- 2024-02-29当老师是县城女孩最好的出路吗
- 2024-02-29李亚鹏全网悬赏直播哭穷视频...
- 2024-02-28富贵包是不是夺命包#真相到底是什么?
- 2024-02-28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故意传播艾滋是犯罪
热门资讯发布时间
- 2021-12-27希壤app官方版下载vr.baidu.com/...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实施条件?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征收方法?
- 2021-10-26放弃遗产公证需要什么材料?
- 2021-10-26有多个继承人股权怎么继承?
- 2021-10-26公司股份怎样进行继承?
- 2021-10-26合伙人资格可以继承吗
- 2021-10-26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如何办理?
- 2021-09-28非婚生子女对生父母的遗产有继承权吗?
- 2021-09-28继子是否有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