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是青少年不宜过早打开的盲盒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130次 时间:2022-07-13
zhao.city
来源标题:剧本杀是青少年不宜过早打开的盲盒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将线下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作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统一纳入监管。通知中提到,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在非假期向未成年人开放;剧本脚本应设置适龄提示;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剧本杀、密室逃脱是新兴的娱乐形式。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有什么影响?家长又应如何认识和看待它存在的意义?
貌似成年版的“过家家”
三五好友、密闭空间、角色扮演、实景沉浸……近年来,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代表的剧本娱乐经营活动在年轻群体中颇有市场。《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剧本杀消费用户中,学生群体占比约三成。
年长的人对剧本杀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当中,这种游戏方式很风靡。具体来说,就是几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专门的场馆选择一个剧本,阅读之后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剧本提供的悬疑情节一起讨论交流、演绎推理,一步步用行动检验或修正最初做的推断,最后找出“真凶”。这样一看,是不是有点熟悉?很像成年版的“过家家”游戏,只不过情节更加曲折、烧脑。
在剧本杀中,商家会从服装、道具、布景、机关等方面做出相应准备,让玩家身临其境,提升代入感。玩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别样人生,释放情绪。原本内向的人,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外向的角色;原本顺从的人,可以扮演一个发号施令的主宰者。正因如此,不少人玩过剧本杀之后才会感觉特别减压,特别满足。
靠刺激搏出位有风险
但是,随着剧本杀的风靡,剧本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涉嫌暴力、色情、恐怖、灵异等情节的内容开始冒头,似乎不出格就不足以表现震撼力。日前有新闻报道,长沙一位22岁的女生在玩剧本杀时,被吓得全身无力,头晕气促,送医诊断为脑出血。虽然据说患者原本就存在脑血管畸形,但剧本杀作为诱因,仍然难辞其咎。除了这样极端的情况,其他因玩剧本杀而出现负面情绪的事件也不少。曾有家长说,上初中的女儿给同学庆生时玩剧本杀,晚上回家后吓得睡不着觉,不知道在游戏中经历了什么。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过于刺激的剧本杀游戏,真的不适合青少年。我们从心理上来分析,主要是在认知、情绪和行为3个方面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1.认知方面
青少年的可塑性强,在三观还没有稳固确立的情形下,特别容易受到所扮演角色的影响,以致不能及时切换角色而过度认同游戏角色,并延伸角色到生活中去。比如,剧本中的角色需要撒谎、欺骗、隐瞒,如果青少年喜欢这样的角色并沉溺其中,则会模糊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不自觉地将这样的角色意识带到正常生活中。这就像是看了一部恐怖题材的电影之后,人会不自觉地感到害怕一样。而剧本杀为了追求效果,其角色剧本往往会突出人性阴暗隐晦的一面,这些原本隐藏的意识如果被过多暴露和强调,也会影响青少年性格倾向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之后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2.情绪方面
有些剧本的尺度较大,比如为了渲染恐怖效果,在游戏场景中布置灵堂,放置棺木。一些青少年亲眼目睹这些场景,内心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的人吓得整晚睡不着觉或不敢独自睡,即便睡着也会做噩梦,甚至不敢走夜路。要知道,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均不及成年人,如果过早过重地遭受焦虑、恐惧的情绪冲击,心理调节能力又不够好的话,可能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或是心理创伤,甚至可能诱发心理疾病,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或情绪刺激,更容易调动这些不良情绪体验。事实上,有的成年玩家玩游戏之后也不敢半夜上厕所,不敢照镜子,甚至不敢坐飞机。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青少年。
3.行为方面
那么,剧本杀为何能快速聚集一群追随者呢?
有的人喜欢剧本曲折动人的情节,玩过之后欲罢不能。有人说,自己朋友不多,平时也不善交际,剧本吸引自己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喜欢这种快餐式的社交,几个陌生人在一起玩游戏,没有利益冲突,又不用顾忌什么,有时遇到对脾气的人还可以交朋友。还有的人喜欢跟大家一起探索尝试,感受最后抓到“真凶”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在学习中是不容易快速获得的。
在种种原因的推动下,每玩一次游戏,就是被鼓励一次,被强化一次,想不成瘾都难。有位家长反映,儿子每天都想着玩剧本杀,不好好吃饭睡觉,也不想上学。可见,一旦孩子对这种游戏方式上瘾,心理上的变化有多大。
指望游戏提高“双商”不可能
有人意识到剧本杀背后隐藏的问题,但也有人表示支持,其理由是认为这种游戏方式如同智力闯关,又需要团队合作,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从理论上来讲,似乎有道理,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剧本都逃不开剑走偏锋、探幽猎奇的路数。发现“真相”的过程确实很烧脑,但有的游戏情节设计得非常主观,经不起仔细推敲,远达不到有效提升智商的效果。人智商的提高需要不断学习、训练、积淀,绝非几场游戏就可以实现的。
至于提高情商,也很难说,毕竟游戏的规则是针对结局的,而非用于提高情商。玩家的合作也有很大的随机性,遇到什么样的队友,对角色理解到什么程度,合作到什么程度,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提高智商、情商一说,要么是商家用于宣传的自我美化,要么是玩家的自我安慰。剧本杀本身,只是一个生动的游戏而已。
还有人觉得,剧本杀其实是恐怖片的升级版,前者比后者的体验更生动真实,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确实如此,但也不止如此。随着游戏中体验的升级,风险随之升级。看恐怖片感到的恐怖,像是隔岸观火,虽然感到紧张,但毕竟置身事外,与恐怖情境还有距离,实在不敢看可以回避,也就是说,恐怖体验是相对可控的。但玩剧本杀,难以随意抽离,毕竟自己是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旦退出,对队友不好交代,再说当“逃兵”的体验也不好。所以,有的人不得已忍受着恐惧等负性情绪的煎熬,对恐惧情绪的可控性远不如看恐怖片。这也是玩剧本杀的一个风险,而这种风险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更大,更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暑期来临,剧本杀可能又要小火一把。但孩子走进的是什么样的场馆,遇到什么样的剧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都存在未知因素。剧本杀就像一个盲盒,打开了,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在青少年还没有足够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情况下,还是别过早打开这个盲盒为好。如果非常好奇,希望尝试,也最好能有家长把关,在安全的前提下、规则的保护下,去体验一些内容正能量、情绪张力适度的游戏。对于家长而言,除了管束之外,如果对这种新生事物多一些了解,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这种游戏,孩子则更能感受到尊重与平等,更愿意与家长交流分享,自然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将线下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作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统一纳入监管。通知中提到,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在非假期向未成年人开放;剧本脚本应设置适龄提示;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剧本杀、密室逃脱是新兴的娱乐形式。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有什么影响?家长又应如何认识和看待它存在的意义?
貌似成年版的“过家家”
三五好友、密闭空间、角色扮演、实景沉浸……近年来,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代表的剧本娱乐经营活动在年轻群体中颇有市场。《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剧本杀消费用户中,学生群体占比约三成。
年长的人对剧本杀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当中,这种游戏方式很风靡。具体来说,就是几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专门的场馆选择一个剧本,阅读之后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剧本提供的悬疑情节一起讨论交流、演绎推理,一步步用行动检验或修正最初做的推断,最后找出“真凶”。这样一看,是不是有点熟悉?很像成年版的“过家家”游戏,只不过情节更加曲折、烧脑。
在剧本杀中,商家会从服装、道具、布景、机关等方面做出相应准备,让玩家身临其境,提升代入感。玩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别样人生,释放情绪。原本内向的人,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外向的角色;原本顺从的人,可以扮演一个发号施令的主宰者。正因如此,不少人玩过剧本杀之后才会感觉特别减压,特别满足。
靠刺激搏出位有风险
但是,随着剧本杀的风靡,剧本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涉嫌暴力、色情、恐怖、灵异等情节的内容开始冒头,似乎不出格就不足以表现震撼力。日前有新闻报道,长沙一位22岁的女生在玩剧本杀时,被吓得全身无力,头晕气促,送医诊断为脑出血。虽然据说患者原本就存在脑血管畸形,但剧本杀作为诱因,仍然难辞其咎。除了这样极端的情况,其他因玩剧本杀而出现负面情绪的事件也不少。曾有家长说,上初中的女儿给同学庆生时玩剧本杀,晚上回家后吓得睡不着觉,不知道在游戏中经历了什么。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过于刺激的剧本杀游戏,真的不适合青少年。我们从心理上来分析,主要是在认知、情绪和行为3个方面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1.认知方面
青少年的可塑性强,在三观还没有稳固确立的情形下,特别容易受到所扮演角色的影响,以致不能及时切换角色而过度认同游戏角色,并延伸角色到生活中去。比如,剧本中的角色需要撒谎、欺骗、隐瞒,如果青少年喜欢这样的角色并沉溺其中,则会模糊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不自觉地将这样的角色意识带到正常生活中。这就像是看了一部恐怖题材的电影之后,人会不自觉地感到害怕一样。而剧本杀为了追求效果,其角色剧本往往会突出人性阴暗隐晦的一面,这些原本隐藏的意识如果被过多暴露和强调,也会影响青少年性格倾向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之后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2.情绪方面
有些剧本的尺度较大,比如为了渲染恐怖效果,在游戏场景中布置灵堂,放置棺木。一些青少年亲眼目睹这些场景,内心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的人吓得整晚睡不着觉或不敢独自睡,即便睡着也会做噩梦,甚至不敢走夜路。要知道,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均不及成年人,如果过早过重地遭受焦虑、恐惧的情绪冲击,心理调节能力又不够好的话,可能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或是心理创伤,甚至可能诱发心理疾病,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或情绪刺激,更容易调动这些不良情绪体验。事实上,有的成年玩家玩游戏之后也不敢半夜上厕所,不敢照镜子,甚至不敢坐飞机。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青少年。
3.行为方面
那么,剧本杀为何能快速聚集一群追随者呢?
有的人喜欢剧本曲折动人的情节,玩过之后欲罢不能。有人说,自己朋友不多,平时也不善交际,剧本吸引自己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喜欢这种快餐式的社交,几个陌生人在一起玩游戏,没有利益冲突,又不用顾忌什么,有时遇到对脾气的人还可以交朋友。还有的人喜欢跟大家一起探索尝试,感受最后抓到“真凶”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在学习中是不容易快速获得的。
在种种原因的推动下,每玩一次游戏,就是被鼓励一次,被强化一次,想不成瘾都难。有位家长反映,儿子每天都想着玩剧本杀,不好好吃饭睡觉,也不想上学。可见,一旦孩子对这种游戏方式上瘾,心理上的变化有多大。
指望游戏提高“双商”不可能
有人意识到剧本杀背后隐藏的问题,但也有人表示支持,其理由是认为这种游戏方式如同智力闯关,又需要团队合作,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从理论上来讲,似乎有道理,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剧本都逃不开剑走偏锋、探幽猎奇的路数。发现“真相”的过程确实很烧脑,但有的游戏情节设计得非常主观,经不起仔细推敲,远达不到有效提升智商的效果。人智商的提高需要不断学习、训练、积淀,绝非几场游戏就可以实现的。
至于提高情商,也很难说,毕竟游戏的规则是针对结局的,而非用于提高情商。玩家的合作也有很大的随机性,遇到什么样的队友,对角色理解到什么程度,合作到什么程度,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提高智商、情商一说,要么是商家用于宣传的自我美化,要么是玩家的自我安慰。剧本杀本身,只是一个生动的游戏而已。
还有人觉得,剧本杀其实是恐怖片的升级版,前者比后者的体验更生动真实,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参与。确实如此,但也不止如此。随着游戏中体验的升级,风险随之升级。看恐怖片感到的恐怖,像是隔岸观火,虽然感到紧张,但毕竟置身事外,与恐怖情境还有距离,实在不敢看可以回避,也就是说,恐怖体验是相对可控的。但玩剧本杀,难以随意抽离,毕竟自己是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旦退出,对队友不好交代,再说当“逃兵”的体验也不好。所以,有的人不得已忍受着恐惧等负性情绪的煎熬,对恐惧情绪的可控性远不如看恐怖片。这也是玩剧本杀的一个风险,而这种风险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更大,更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暑期来临,剧本杀可能又要小火一把。但孩子走进的是什么样的场馆,遇到什么样的剧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都存在未知因素。剧本杀就像一个盲盒,打开了,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惊吓。在青少年还没有足够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情况下,还是别过早打开这个盲盒为好。如果非常好奇,希望尝试,也最好能有家长把关,在安全的前提下、规则的保护下,去体验一些内容正能量、情绪张力适度的游戏。对于家长而言,除了管束之外,如果对这种新生事物多一些了解,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估这种游戏,孩子则更能感受到尊重与平等,更愿意与家长交流分享,自然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
- 上一篇: 网瘾少年拒绝沟通 家长应该如何做?
- 下一篇: 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中小学办学特色吗
最新资讯发布时间
- 2024-03-04普通家庭怀孕到一岁的花费 得需5万出头
- 2024-03-04微观两会 建议全面取消基层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
- 2024-03-041天内9家车企宣布降价
- 2024-03-04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 2024-02-29长期负债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你有负债吗?
- 2024-02-294种食物是升糖大户尽量少吃 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战
- 2024-02-29当老师是县城女孩最好的出路吗
- 2024-02-29李亚鹏全网悬赏直播哭穷视频...
- 2024-02-28富贵包是不是夺命包#真相到底是什么?
- 2024-02-28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故意传播艾滋是犯罪
热门资讯发布时间
- 2021-12-27希壤app官方版下载vr.baidu.com/...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实施条件?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征收方法?
- 2021-10-26放弃遗产公证需要什么材料?
- 2021-10-26有多个继承人股权怎么继承?
- 2021-10-26公司股份怎样进行继承?
- 2021-10-26合伙人资格可以继承吗
- 2021-10-26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如何办理?
- 2021-09-28非婚生子女对生父母的遗产有继承权吗?
- 2021-09-28继子是否有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