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185次 时间:2022-04-06
zhao.city
来源:光明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们的药方也被不同国家借鉴使用,助力全球抗疫,这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契机。
中医药文化在海外传播历史悠久,但其接受度和影响力目前远不如西医,在全球范围内未建立起中医药话语体系。其中原因有很多,但翻译与传播受限是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部分。
中医药学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统一性、全息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以象之谓”为基础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只有全面梳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才能恰当、准确地进行翻译,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词义缺失,音译、直译不利传播——
走出去,首先需要准确认识
只有准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内涵,才能进行准确的思想传达和语言转换。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整理语料,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分析,是中医药文化发展和翻译传播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多学科的跨界研究和整合,呼唤中医文化学、中医药学、中医学、哲学、翻译学、术语学、认知语言学等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与研究,通览整个中医药体系,确立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比如精、气、神、阴、阳等关键性概念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目前,中医药药名、中医药专用名词、中医文化负载词和特色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扩大化的倾向,很多中医药核心术语,如“阴阳”译作“Yin and Yang”。虽然已被接受,但其蕴含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思想以及意象性词义,都有所减弱,使得中医药专业术语词义缺失,译文晦涩难懂,不易于对外传播。
当下一些理论也可能对中医药文化的有效翻译形成误导。中西方译者受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冲击,受读者反应论的影响,不注重文本的传达而偏向外在因素,没有把握好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建构中医药学科理论。比如,有译者将“阳明”译为“the Sunlight”,忽略了“阳明”在《伤寒论》六经里的系统性和基本文化内涵。又比如,中医药文化理论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书名翻译,有的直译为“Yellow Emperor Internal Classic”,有的音译为“Huang Di Nei Jing”。这不仅造成了理解混乱,也不符合英语构词法。这是没有考察《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没有做同时期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导致的。可见,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
中医药文化中的很多术语概念在西方医学语言中没有对等词,可利用英语或古希腊、拉丁语语素来表征汉语的词源和理据,进而确立所指关系。比如,“风疾”译作“anemogenous malaria”,比音译的“feng ji”容易理解,更能让西方人理解,比直译的“wind disease”所指明确。这样的造词法既能表征中华独特的文化信息,又便于西方人认识和接受。
中医药文化的准确传播、中医药海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医药文化(包括各种中医典籍)的翻译,都必须尊重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模拟中国文化的隐喻路径,实施对等、等效的对译,并在此前提下统一中医药术语概念的翻译标准,真正把中医药的国际形象树立起来。
望而生畏、师资匮乏、供求渠道缺失——
译得好,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
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历史悠久,但不管是西方汉学家还是本土翻译学者,能通晓中医药文化并进行有效翻译的人都凤毛麟角。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蕴含中医药文化深刻精髓和内核思想的中医药典籍,其自身内涵丰富、深奥晦涩、一词多义且语言特点具有隐喻性。译者如果不能全面掌握,深入研读,就无法透彻理解中医药文化,甚至会视为天书,望而生畏。
其次,一些医科院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翻译专业,但课程设置并不理想,没有统一的理论引领,翻译实践设置比例较少,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和锻炼,归根结底,还是师资匮乏。
再次,中医药文化翻译专门人才没有相应的供求渠道。国家、社会应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播的氛围,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从业者的自信心。
要想创新中医药文化翻译方法,离不开专业的翻译人才。而通晓中西文化的跨学科人才不是一日练就的。只有长期深耕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翻译,中医药文化才能准确地传播给世界人民,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华智慧。
虽十里不同风,但隔山隔水不隔音——
聚认同,需兼顾受众文化差异
中医药是适用于全世界人民的。但由于各国地域不同,文化差异巨大,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和形式的选择上,既要兼顾传播受众的文化差异等因素,也要避免“削足适履”。
中医药文化内涵挖掘、翻译与传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割裂。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的概念既要准确传达中医药文化的本真内涵,又要兼顾西方受众的联想潜能。理想的译者应同时具备中医药文化专家和语言翻译家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掌握不同语言的思维规律。
在向欧美或亚非国家传播中医药文化时,中医药文化的对外翻译应在中医药海外传播话语体系下进行,不能想当然地随意翻译——既要遵循中医药文化自身特色,也要考虑传播受众国家的文化语境。但总的原则是,不能因为传播地域不同而改变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国因地域不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但也有“隔山隔水不隔音”的同类归属感。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应尽量从中国与他国的关联文化入手,增进相互交流和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作者:李孝英,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赵彦春,系上海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们的药方也被不同国家借鉴使用,助力全球抗疫,这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契机。
中医药文化在海外传播历史悠久,但其接受度和影响力目前远不如西医,在全球范围内未建立起中医药话语体系。其中原因有很多,但翻译与传播受限是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说,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向全世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部分。
中医药学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统一性、全息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以象之谓”为基础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只有全面梳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才能恰当、准确地进行翻译,推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词义缺失,音译、直译不利传播——
走出去,首先需要准确认识
只有准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内涵,才能进行准确的思想传达和语言转换。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整理语料,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分析,是中医药文化发展和翻译传播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多学科的跨界研究和整合,呼唤中医文化学、中医药学、中医学、哲学、翻译学、术语学、认知语言学等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与研究,通览整个中医药体系,确立核心概念的深刻内涵,比如精、气、神、阴、阳等关键性概念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目前,中医药药名、中医药专用名词、中医文化负载词和特色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扩大化的倾向,很多中医药核心术语,如“阴阳”译作“Yin and Yang”。虽然已被接受,但其蕴含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思想以及意象性词义,都有所减弱,使得中医药专业术语词义缺失,译文晦涩难懂,不易于对外传播。
当下一些理论也可能对中医药文化的有效翻译形成误导。中西方译者受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冲击,受读者反应论的影响,不注重文本的传达而偏向外在因素,没有把握好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建构中医药学科理论。比如,有译者将“阳明”译为“the Sunlight”,忽略了“阳明”在《伤寒论》六经里的系统性和基本文化内涵。又比如,中医药文化理论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书名翻译,有的直译为“Yellow Emperor Internal Classic”,有的音译为“Huang Di Nei Jing”。这不仅造成了理解混乱,也不符合英语构词法。这是没有考察《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没有做同时期中西方语言文化对比导致的。可见,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
中医药文化中的很多术语概念在西方医学语言中没有对等词,可利用英语或古希腊、拉丁语语素来表征汉语的词源和理据,进而确立所指关系。比如,“风疾”译作“anemogenous malaria”,比音译的“feng ji”容易理解,更能让西方人理解,比直译的“wind disease”所指明确。这样的造词法既能表征中华独特的文化信息,又便于西方人认识和接受。
中医药文化的准确传播、中医药海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医药文化(包括各种中医典籍)的翻译,都必须尊重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模拟中国文化的隐喻路径,实施对等、等效的对译,并在此前提下统一中医药术语概念的翻译标准,真正把中医药的国际形象树立起来。
望而生畏、师资匮乏、供求渠道缺失——
译得好,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
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历史悠久,但不管是西方汉学家还是本土翻译学者,能通晓中医药文化并进行有效翻译的人都凤毛麟角。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蕴含中医药文化深刻精髓和内核思想的中医药典籍,其自身内涵丰富、深奥晦涩、一词多义且语言特点具有隐喻性。译者如果不能全面掌握,深入研读,就无法透彻理解中医药文化,甚至会视为天书,望而生畏。
其次,一些医科院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翻译专业,但课程设置并不理想,没有统一的理论引领,翻译实践设置比例较少,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和锻炼,归根结底,还是师资匮乏。
再次,中医药文化翻译专门人才没有相应的供求渠道。国家、社会应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播的氛围,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从业者的自信心。
要想创新中医药文化翻译方法,离不开专业的翻译人才。而通晓中西文化的跨学科人才不是一日练就的。只有长期深耕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翻译,中医药文化才能准确地传播给世界人民,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华智慧。
虽十里不同风,但隔山隔水不隔音——
聚认同,需兼顾受众文化差异
中医药是适用于全世界人民的。但由于各国地域不同,文化差异巨大,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和形式的选择上,既要兼顾传播受众的文化差异等因素,也要避免“削足适履”。
中医药文化内涵挖掘、翻译与传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割裂。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的概念既要准确传达中医药文化的本真内涵,又要兼顾西方受众的联想潜能。理想的译者应同时具备中医药文化专家和语言翻译家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掌握不同语言的思维规律。
在向欧美或亚非国家传播中医药文化时,中医药文化的对外翻译应在中医药海外传播话语体系下进行,不能想当然地随意翻译——既要遵循中医药文化自身特色,也要考虑传播受众国家的文化语境。但总的原则是,不能因为传播地域不同而改变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国因地域不同,文化习俗千差万别;但也有“隔山隔水不隔音”的同类归属感。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应尽量从中国与他国的关联文化入手,增进相互交流和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作者:李孝英,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赵彦春,系上海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上一篇: 尾巴骨疼?没事儿多做这俩运动
- 下一篇: 教育部:到2024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
最新资讯发布时间
- 2024-03-04普通家庭怀孕到一岁的花费 得需5万出头
- 2024-03-04微观两会 建议全面取消基层医疗门诊报销起付线
- 2024-03-041天内9家车企宣布降价
- 2024-03-04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
- 2024-02-29长期负债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你有负债吗?
- 2024-02-294种食物是升糖大户尽量少吃 控制血糖是一场持久战
- 2024-02-29当老师是县城女孩最好的出路吗
- 2024-02-29李亚鹏全网悬赏直播哭穷视频...
- 2024-02-28富贵包是不是夺命包#真相到底是什么?
- 2024-02-28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故意传播艾滋是犯罪
热门资讯发布时间
- 2021-12-27希壤app官方版下载vr.baidu.com/...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实施条件?
- 2021-10-26房产遗产税的征收方法?
- 2021-10-26放弃遗产公证需要什么材料?
- 2021-10-26有多个继承人股权怎么继承?
- 2021-10-26公司股份怎样进行继承?
- 2021-10-26合伙人资格可以继承吗
- 2021-10-26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如何办理?
- 2021-09-28非婚生子女对生父母的遗产有继承权吗?
- 2021-09-28继子是否有继承权?